大疆是無人機技術的革新者,同時也是領導者,在技術和產品上練就了一身盔甲,但并非絕無軟肋。巔峰時期的蘋果公司,市值突破7000億美元,狂掃智能手機市場92%的利潤,在全球掀起數百場專利戰。在競爭者眾的科技賽道上,一旦成為巨頭,便要承受巨頭的代價。大疆發展的一定時期也同樣面臨著蘋果公司之前的專利問題。
大疆過硬的技術支持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汪滔帶著Robocon(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獲獎的飛控系統研究,在深圳一間不足20平米的倉庫開始了創業歷程。當時大疆不存在什么商業模式,就是做產品,然后在諸如“我愛模型”這樣國內外的航模愛好者論壇里兜售。
在技術+行業級市場,大疆樹敵無數。在過去,互聯網在國內開始興起的時候,中國互聯網浪潮中誕生了一大批迅猛生長的科技企業。這些公司擅長“講故事”,而大疆的成長路徑,與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大不相同,大疆依靠自己的技術實力拿下了無人機市場的幾乎所有的份額。
非專業無人駕駛飛行器成為轉折點
Frost & Sullivan分析師邁克爾·布雷茲表示,大疆的成功在于開創了非專業無人駕駛飛行器市場。
2012年,大疆已經積累了研發一款完整無人機所需要的技術元素:軟件、螺旋槳、支架、平衡環及遙控器。
遠瞻資本合伙人李喆看中無人機市場,2012年,遠瞻資本完成了對大疆1000萬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
2006年,大疆首個飛行遙控器產品賣出5萬元,據稱BOM(硬件物料)成本只有1.5萬。
大疆的成功離不開汪滔的邢事風格
善于分類整理。汪滔的研發體系堪稱國內效率最高,在技術研發上,他建立了一套規則。汪滔的研發習慣非常好,技術文檔寫得可以當教科書,他會把技術需求分門別類排好,并且把每個流程從哪個環節去調取都列清楚。
注重研發投入,每年研發投入占比15%左右。大疆現有1.2萬名員工中,近一半從事工程開發工作,其中研發人員3000人以上,涉及的領域有無人機和機器視覺等。
產品專一,不盲目跟進。汪滔不希望大疆成為一家追熱點的公司,從過去幾年熱鬧的可穿戴設備、VR/AR到眼下火爆的無人駕駛,大疆均未跟進。
大疆的戰略方向
2016年下半年開始,無人機行業經歷了一次資本寒冬。據IDC預計,至2023年,整個無人機市場的規模僅約為334.1億美元。這意味著無人機市場已到達天花板。
大疆也意識到,消費級無人機進入穩定期后,必須快速轉變經營模式,消費級到企業級的變化,快速跟進企業級市場。
2016年下半年,大疆成立行業應用部,面向不同行業提供專業解決方案。
大疆在戰略轉變的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問題。
1. 憑借運營、服務能力在農業領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押注農業植保市場的極飛是大疆最大的競爭對手。
2. 大疆以研發倒逼市場的工程師文化難以適應定制化的行業級市場需求。
在上述今年5月的資本會議中,大疆表示,無人機行業應用非常依賴于整個行業生態,里面不僅僅有大疆這樣的無人機主機設備提供商,還需要專業的服務機構,比如無人機數據公司、農業植保隊,還需要大量的應用開發者。在工業領域定制化商業軟件的開發和運營者,在無人機應用中同樣重要。此外,行業信息化水平也會制約無人機的發展。“這不僅僅是造一臺符合工業標準的飛行器這么簡單,而是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