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缺乏科學武裝。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聯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學的指引,才阻礙了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
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則是建立在系統研究和專業訓練的基礎上。有人說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告訴你,四大發明屬于技術范疇,它不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創新和突破,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系。
比如指南針,我們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著家。沒有去研究磁場、磁力線,也不懂得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會產生電流,更推導不出麥克斯韋方程。比如火藥,我們的先人只滿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實,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沒有深入探討它的化學和物理機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藥,沒能研發出黃色炸藥。有人說,我們祖先發明了火藥,所以才有了后來工業和軍事上用的炸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黃色炸藥和黑色火藥沒什么關系。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這些傾向今天也在嚴重影響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離開科學的指引,技術的發展注定不會走得久遠。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電視臺播了一檔節目《大國工匠》,我幾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問題是相對于我們13億人口,這些大國工匠實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從我們對很多職業的稱謂上就能看出這一點,什么剃頭匠,泥瓦匠,小爐匠,很多教師自嘲,管自己叫教書匠……
輕視操作,輕視實踐。孟子就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海洋調查一線難覓學科帶頭人身影”,講的是海洋調查的某個航次上,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只有一人。學科帶頭人都說,學生去了,我就不去了。這種現象在中國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