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俄羅斯卡拉什尼科夫綜合防御綜合體下屬Zala公司首次將激光雷達部署在無人機上。光探測與測距系統通常用來創建世界三維模型,激光雷達是是大多數無人駕駛車輛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事件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激光雷達系統應用在俄羅斯制造的無人機上,系統本身是無人駕駛,這可能暗示了激光雷達是進口的。
資料圖
來自海軍分析中心的研究分析員塞繆爾·班尼特稱,如果是俄羅斯本國的技術,Zala公司應該為其命名。事實上,當某些國內高科技被用于新系統或者升級系統時,俄羅斯軍隊和工業會當時明確表明立場。目前,俄羅斯軍工行業正處于大規模“進口替代”活動中,主要目的是使國內工業擺脫對進口技術的依賴。
這并不是俄羅斯第一次展示無人機的技術能力。如,“海鷹-10”無人偵察機使用了進口光學器件。對于Zala公司的無人機至少有八個不同的模型,包括固定翼和旋翼設計,可能攜帶這種激光雷達(距離范圍可達9英里,長可達90英里)。塔斯社報道稱,部署在Zala公司無人機上的激光雷達可更好地進行基礎設施和地形勘察,這種方式是現有地面或載人飛機技術所無法提供。
俄羅斯強調了大型無人機作為ISR資產,在敘利亞行動中的重要性。俄羅斯的無人機在敘利亞被廣泛使用,他們為俄羅斯在敘利亞的作戰任務服務。通過廣泛使用一項技術,便可發現該項技術的局限性。
激光雷達的關鍵要素是具備更好的態勢感知和更快的數據收集能力。俄羅斯軍隊在這方面技術一直落后,直到目前引進了激光雷達技術。
無論某個傳感器技術的價值有多大,如果沒有辦法獲得和應用該項技術,那都沒意義。如果俄羅斯本國國防工業不生產激光雷達的話,這將引起人們對俄羅斯獲得激光雷達途徑的好奇。
西方制裁本應限制俄羅斯獲得某些技術,但正如這份聲明所表明的,“領先的國際制造商”很可能是一家總部設在美國、西歐、以色列,甚至中國的公司。因此,盡管限制了俄羅斯高科技的獲取,但在某些關鍵技術方面,莫斯科似乎仍有選擇,可能是通過第三方獲得這些技術,以規避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