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技術成熟后推進國防裝備發展,這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開始變成現實。近日,一批裝彈機器人加入部隊行列,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參軍”發揮自己的特長的。
央視記者 吳杰:這里是沈陽新松機器人的生產車間,進入這里就好像進入一個機器人的練功房,除了像我身邊這些工業機器人在練臂力和準確度以外,有的機器人在練畫漫畫,還有的機器人在學習與人交流為人服務,那么這些智能先進的機器人能不能為國防建設服務呢?
央視記者 吳杰:答案是肯定的,我身邊放著的這些機器人看上去像不像一隊即將出征的戰士?他們其實已經加入了火箭軍的行列,在那里,負責導彈的吊裝和轉運工作。這種機器人可以把幾十噸的導彈輕松地提起來。
您也許會問,這樣的工作,用吊車不是也能做么?
沈陽新松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項目負責人 李慶杰:用吊車來裝吊最大的問題就是牽扯人多,同時轉載過程中不穩,戰士會非常非常地擔心。
由于導彈上有危險的燃料和炸藥以及精密的設備,在轉運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大的震動,這就是導彈吊裝工作往往需要多人操作費時費力的原因。使用智能的裝彈機器人,不僅勁兒大,而且手穩。
沈陽新松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項目負責人 李慶杰:在這個吊梁上我們放一杯水,一會兒我們走一個流程,看看這杯水是什么狀態。
機器人按照吊裝的流程走了一遍,杯中的水始終沒有一點撒出來。李慶杰說,雖然他們已經成功研制了多款工業機器人,但得知部隊需要一款裝彈機器人時,其實大家都沒有明確地想過,該用什么樣的方案來實現。
沈陽新松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項目負責人 李慶杰:我記得應該有十幾次交流了,最后形成現在這種轉載模式。
結合成熟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加上和部隊用戶的緊密溝通,裝彈機器人不僅研制成功而且正式服役,它可以讓導彈打擊的準備時間縮短,成為戰斗力的倍增器。
工業機器人披上軍裝上戰場,讓民用技術也能助力國防建設。而在空中,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也能為空中的戰鷹鑄造精準發現識別目標的千里眼。在國產翼龍系列察打一體無人機上,就有這樣來自民間的“千里眼”。
央視記者 李廈:在我身旁的就是由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制的翼龍2察打一體無人機。作為一款大型無人機,它一次性可以飛行超過30個小時,憑借著優異的性能,翼龍2已經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而這樣一款優秀的外貿產品,它的零部件超過50%出自民營企業。比如我手上這個小黑盒子,它叫做視頻信號控制器,有了它,就能讓無人機更加快速精準地對目標進行發現和處置。
這個小黑盒子通過處理攝像頭采集的視頻信號,就能對目標的位置和運動軌跡進行精確的計算和預判。這樣的核心設備,就出自一家民營企業之手。
楊洪強所帶領的團隊多年來致力于視頻監控領域的技術研究,這正好能夠滿足翼龍2無人機所需要的功能,于是楊洪強順利拿下翼龍2的訂單。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某電子技術公司負責人 楊洪強:它的質量控制過程是非常嚴苛的。我們有些時候質量控制不好,于是呢我們公司有大量的技術支持人員,就是這個點壞了,然后去處理,那個點壞了去處理。這個會消耗掉我們很多的人力物力。
楊洪強所遇到的問題,在許多民企當中都出現過。相比于一般的民用產品,軍工產品對于工作的流程、質量把控等要求極為苛刻,而正是這種苛刻,倒逼著參與到軍工項目里來的民營企業自身進行改革和創新。
某電子技術公司負責人 楊洪強:我們整個的質量管控水平起來了,它出故障率就很小了,這塊會讓我們提升很多,省掉我們的很多開銷。
翼龍2無人機首飛成功剛一年多的時間,目前已拿到的國際訂單已超過了一百架。在參與生產企業中,一級配套商50%都是民營企業。技術扶持、資源共享,讓民企融入高端制造的同時,也讓這樣的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
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翼龍無人機現場總指揮 李永光:它對于快速生產的響應服務上面,表現得很優秀。通過軍民融合的模式,發揮航空產業鏈的整個鏈的作用。
專家指出,未來在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中,應從頂層設計就強化軍民協同,在基礎研究階段共同投入,防止重復立項造成資源浪費,實現一份投入、兩份收益的融合效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禮恒:都是高科技的,它對這個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對引領我們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推動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