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5G的技術難點
1 5G芯片
國外高通、英特爾等企業領先國內華為、中興。在2017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高通基于面向移動終端的5G調制解調器芯片組成功實現全球首個正式發布5G數據連接。英特爾推出了首個支持5GNR的多模商用調制解調器家族——英特爾XMM8000系列。其中XMM8060為英特爾首款多模、全頻段的商用5G調制解調器,預計于2019年中用于5G商用客戶設備。我國華為、展訊等企業也相繼推出了5G芯片,但是在基帶技術上與英特爾、高通有著不小的差距。根據不久前展訊展示的芯片技術路線圖,將會在2019年底前推出基于3GPP R15標準的5G基帶芯片,可以估測其技術與世界領先水平還有3-5年的差距。雖然在2017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華為獲得“3GPP 5G預商用系統”科技成果獎,但僅顯示華為在網絡側的實力。華為發布的5G芯片組,體積比較大,并不適合于移動終端對尺度、功能和銜接速率的完美需求。高通X50芯片的體積和50分歐元硬幣差不多大,充分顯示其技術實力和領先地位。從深層次來看,國內外芯片方面的主要差距表現在: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國外射頻芯片和器件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尤其是面向高頻應用的BAW和FBAR 濾波器,我國BAW和FBAR專利儲備十分薄弱,自主研發面臨諸多壁壘。二是缺乏成熟的商用工藝支撐,整體落后世界領先水平兩代以上。砷化鎵、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代工市場主要集中在我國臺灣地區;鍺硅和絕緣硅材料工藝方面主要被格羅方德、TowerJazz等大廠掌控。三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性不夠,當前我國面向5G,國內芯片缺乏與軟件、整機設備、系統應用、測試儀器儀表等產業生態環節的緊密互動。
2 云計算軟硬件
5G 網絡是由大型服務器組成的云計算平臺,主要通過具有數據減緩功能的路由器和交換機網絡來連接基站,采用宏基站能夠實現云存儲功能,通過云計算處理時效性強的數據、處理多樣化的業務、產生功能多樣化的連接方式,全面實現信息通信技術的智能化。5G 的云化趨勢包括 :基帶處理能力的云化( 云架構的RAN, 即 C-RAN)、 采 用 移 動 邊 緣 內 容 與 計 算 (mobile ed gecontent and computing,MECC)、終端云化 。C-RAN 是將多個基帶處理單元(baseband unit, BBU)集中起來,通過大規模的基帶處理池為成百上千個遠端射頻單元(remote radio unit,RRH)服務。 此時,基帶處理能力是云化的虛擬資源。5G 將采用 MECC, 即在靠近移動用戶的位置上提供IT 服務環境和云計算能力,使應用、服務和內容部署在分布式移動環境中,針對圖像、視頻、制圖等,將計算和存儲卸載到無線接入網,從而降低了對通信帶寬的開銷,并提高了實時性。
但是,云計算的服務器、存儲系統、云終端及虛擬化軟件、中間件、云調度、軟件定義網絡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生產被國外企業VMware、EMC、OPENSTACK、IBM等掌控。在云服務方面,亞馬遜占領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海量存儲方面,國內市場一直被EMC、三星、SK海力士、美光、東芝等國際存儲器巨頭所壟斷,國內存儲器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
3 毫米波高頻及高頻器件
首先5G需要在復雜應用場景中提供幾百Gibt/s甚至幾個Gbit/s的通信能力,需要高、中、低頻協同工作,頻段高意味著波長小、相應的天線尺寸小,偏向于采用多天線。
其次高頻信號衰落快,需要超密集組網,在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將面臨城市居民的潛在阻力,并且中心城區高樓密集,對有較強方向性特征的高頻數據的遮擋不可避免,很難形成最佳用戶體驗。
第三,高頻關鍵器件的特性和成熟度對系統設計也帶來一些新的挑戰。我國5G試驗已經規劃了26GHz和39GHz作為高頻試驗頻段,但是此前高頻段較少應用于民用通信領域,所以相關產業鏈配套環節并不十分成熟,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高頻器件較為薄弱,研制大帶寬、低噪聲、高效率、高可靠性、多功能和低成本的高頻器件,仍是產業化的瓶頸。
國際上,三星公司在毫米波高頻及高頻器件方面走在了前列,早在2016年三星和我國雙方共同完成5G毫米波的關鍵技術測試。同年12月1日,三星又與日本電信巨頭KDDI Corp. 攜手,成功在時速超過100公里的火車上,首度實現了在5G網絡下的數據傳輸,傳輸速度順利達到 1.7Gbps。
4 5G排除信號干擾的算法
一是現有的干擾協調算法已不再適用。在 5G 移動通信網絡中,干擾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網絡中的干擾主要有:同頻干擾,共享頻譜資源干擾,不同覆蓋層次間的干擾等。現有通信系統的干擾協調算法只能解決單個干擾源問題,而在 5G 網絡中,相鄰節點的傳輸損耗一般差別不大,這將導致多個干擾源強度相近,進一步惡化網絡性能,使得現有協調算法難以應對。
二是為了滿足移動性需求,需要新的切換算法。在超密集網絡中,密集地部署及形狀的不規則,導致頻繁復雜的切換。新的切換算法和網絡動態部署技術成為研究重點,除了通信算法的傳統技術路徑以外,神經網絡等算法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但目前的高端算法掌握在GOOGLE、FACEBOOK等國際巨頭手中。
5 5G網絡安全
一是5G 網絡和業務運維的安全問題。5G 采用的是通用硬件臺帶來低可靠性問題,與5G 服務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的高可靠性相互沖突,需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在通用硬件平臺上實現電信協議的可靠性。二是接入設備的雙重身份引發的安全問題。未來移動接入設備( 例如智能手機) 可以臨時升級成為小基站,以擴大網絡的覆蓋面積。但是這樣的設備角色切換,在安全層級上使得智能手機具有更高權限,而其他接入設備則需要通過該智能手機傳遞信息,由此可能引發信息泄露以及安全管理問題。三是超高密度用戶接入引發的安全問題。5G 網絡提供對與海量用戶訪問的支持,但是由于網絡中海量用戶的接入需求,服務器端可能也會接收到來自于海量用戶的安全認證需求,這將可能面臨針對海量用戶加密方法、加密服務器性能以及新的感知網絡、人工智能病毒攻擊帶來的安全問題。
表2 國內技術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