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5日 珠海國際會展中心
2018第二屆全球無人系統大會暨第三屆中國(珠海)國際無人系統博覽會于2018年11月4-6日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會議圍繞“無人時代,智驅未來”, 旨在為無人機在物流、農業、測繪、電力巡線、安全巡測、應急救援、交通執法等領域進行創新應用,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
一、上大“精海”無人艇團隊領頭人
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研發的“精海”無人艇是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水面無人智能測量平臺,自2013年“精海1號”自主完成了對南海西沙及南沙諸島礁水下地形地貌及水文情況的測量開始,到“精海8號”,在東海、黃海、南海到南極羅斯海等海域,“精海”無人艇多次成功履行使命。
組委會邀請到了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長彭艷教授作為本屆大會的演講嘉賓。彭艷院長曾主持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能力建設、重大橫向課題等多項項目,獲得國家級國家級獎項1項,省部級一等獎及以上3項,省部級2等獎2項等多個獎項,入選上海市晨光學者。
二、“精海”無人艇屢獲佳績
我國擁有18000公里海岸線和14000公里島礁岸線,國內常規的海測船吃水深,在淺海、礁石多的海域測繪往往會遇到阻礙,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上海大學無人艇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精海”無人艇給出了答案。下面是“精海”無人艇
自誕生以來所獲佳績:
1、2013年,精海1號無人艇作為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水面無人智能測量平臺,在隨海巡船赴南海進行了諸島礁海域的測量和監測任務;無人艇自主完成了對南海西沙及南沙諸島礁水下地形地貌及水文情況的測量,為南海島礁設立航海保障基礎設施提供科學依據。
2.精海2號無人艇由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訂購,主要用于東海、南海、南極等海域的測繪和監測任務。2014年,精海2號作為我國第一艘隨“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前往南極進行第31次科考的無人艇,在南極羅斯海域,為“雪龍號”找到了新錨地,解決了“雪龍號”在羅斯海域處于漂航的問題,是極地科考的重大突破。
3.精海3號無人艇由國家海洋局訂購,搭載在海監船上完成自主海洋測繪和水文探測功能,適用于島礁及復雜水域海底地形、地貌探測。
2015年精海3號隨“向陽紅19”赴東海進行大范圍海圖測繪,填補了島礁群海域、淺灘測繪空白;
2016年對南海七連嶼西沙洲海域進行海圖測繪;
2017年精海3號無人艇赴南海進行國內首次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
2018年精海3號參與東海“桑吉”輪碰撞燃爆事故處置工作。
4.精海4號無人艇主要用于近海、內河航道、湖泊、大型水庫水文信息采集和水底地形地貌勘探以及多艇自主協同作業和“蜂群”作戰技術驗證。精海4號具有自主航行和遙控操作兩種模式,配置了高清攝像機、激光雷達等環境感知設備,在自主控制技術方面有著獨特可靠的算法支撐。
5.精海6號無人艇具有自主安全航行、自動水樣采集及分配、實時在線檢測、數據/分析結果實時傳輸等功能,適用于復雜海域海洋環境水質自動監測,彌補了目前海洋環境中淺水區、地形復雜海域監測盲區。
6.精海7號無人艇可自主探測海底淤泥下5米范圍內目標,所搭載的合成孔徑系統具有共形和艇體底部柔性自動下放兩種工作模式,滿足在不同海洋環境中的作業需求。2018年精海7號參與“桑吉”輪碰撞事故處置工作,為沉船及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
7.精海8號作為一艘輕量型無人艇具有路徑規劃、導航避障、目標識別等功能,可自主完成島礁礁盤測繪、水文信息測量等任務。2017年8月,參加中國電子學會舉辦的中國第一屆無人船國際比賽,榮獲大賽“優秀技術獎”,獲得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特別獎。
三、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
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的集機械、控制、通信、力學、材料、計算機等相關學科為一體的水面無人艇專業研究機構,是國家“雙一流”一流學科“海上智能運載”學科群的核心建設單位。研究院核心研究人員由院士、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杰出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千人、國家萬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工程人選、上海東方學者、 上海千人、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等高端人才和一批“90后”工匠組成。
研究院承擔了幾十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項目,其代表性成果為精海無人艇、上海世博會多功能掃測艇、極地科考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微納操作機器人、立體監控系統以及國慶60周年海寶機器人等。
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以多方位的海上智能無人系統為核心體系,作為產品提供給國家海洋局、中國海事局,成功在南極、東海、南海島礁海域完成重要任務,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航海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一等獎、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金獎、第一屆中國無人船公開賽優秀技術獎等獎項。
島礁周邊的水流紊亂,裂流、渦流、大浪遍布,無人艇如何實現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自主地進行島礁測繪?如何在大風大浪之中抵抗涌流?如何順利回航?或許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長彭艷教授將在2018第二屆全球無人系統大會上解密這些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