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全國“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競賽決賽在上海交大舉行 本報記者孫中欽 攝(下同)
密林、河流、峽谷,精細入微的3D場景中,一架金色的無人機,身輕如燕,在變幻莫測的復雜室內外場景和地形完成自主定位、識別與環境感知等各項挑戰任務,并以最快時間撤離現場,安全返回起飛點。這可不是科幻,而是第二屆全國“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競賽的線上仿真比賽。經過一系列線上仿真比賽,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16支學生隊脫穎而出。今天上午,參賽隊伍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賽場,帶著融入自主設計算法的無人機,在真實場景中進行激烈比拼。
無人機也有頭腦
精密設計的智能算法,給了無人機會思考的“大腦”,機身搭載的傳感器,則給予無人機自主行動的能力。決賽中,各支隊伍設計的智能無人機從停機坪自動起飛,進入自主飛行模式,通過機載傳感器,開啟智能感知算法,自動識別地標,穿過障礙圈,進入人造小樹林對所有抽簽得到的二維碼進行搜索取證,當所有抽簽獲得的二維碼搜索完畢后,無人機自動返回停機坪。未來的智能無人機,借助智能感知與快速識別技術,將可以對周圍環境做出快速靈敏的反應,在密林、峽谷等復雜地形中自主完成搜索、救援等任務。
來自上海交大參賽團隊的劉偉琪在現場告訴記者,“我們這臺無人機上搭載了攝像頭、慣性器件、測速與測距傳感器,將自己設計的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的算法應用到這臺無人機上,使其能夠識別目標,并自己控制速度與方向,實現自主完成搜索任務。”為了更好地展現飛機穿越的效果,在比賽區域安裝了各種顯示屏幕,裁判和觀眾都可以通過屏幕上的畫面,清楚地看見各種穿越畫面和選手一起體驗速度的激情。
圖說:全國“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競賽決賽現場
技術碰撞 人才輩出
智能感知是無人機、移動機器人、無人駕駛車等無人系統實現自主能力的關鍵核心技術。全國“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競賽為在校大學生、研究生,以及企業屆的技術研發人員提供了一個高手對決的平臺。競賽以無人機為載體,以自主定位、目標識別與跟蹤等智能感知核心技術為牽引,并以開放源代碼的共享方式,促進技術火花碰撞。
此外,競賽對激發在校大學生科創興趣,提升理論實踐水平有積極幫助。主辦方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郁文賢教授表示,此次競賽,不僅有助于智能感知技術的發展創新,也培養了學生們的興趣與實踐能力,希望學生們未來在智能感知技術領域開拓創新,引領無人系統新興產業發展。
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競賽實驗室致力于在無人系統和智能感知領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專業賽事;通過競賽合作聯盟,共同構建標準化的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創新競賽場景、測試流程規范和統一的競賽服務平臺。
產學研助力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管理辦公室、教育部科學技術司、上海交通大學共同組織推動,全國“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競賽,以“感知天地、智創未來”為主題,旨在加強智能感知技術的研發、人才培養、創新孵化、技術應用、產學研合作。為促進技術轉化,本屆全國“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競賽成立了由高校教師與企業高管共同組成的指導委員會,進一步加強與產業界的聯系。希望借助本次比賽,實現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機會。
大賽組委會熊剛副教授表示,競賽同時還開展相關技術創新課程建設和競賽培訓,協同推動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領域的創新創業,擬通過三至五年努力,以及社會化推廣和市場化運作,使競賽成為青年人才培養、創新和創業有影響力的品牌,共同推動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