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監管措施的陸續落地,雖然緩解了“黑飛”、擾航等安全危機,但是也對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造成了不利影響。對于業內企業而言,必須轉變思路,找到新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無人機快速“爆紅”,成為市場新寵兒。從個人航拍、影視拍攝、農業植保,到地理測繪、消防救援、應急通信,無人機應用愈發普及。但是,由于無人機“黑飛”造成的擾航、傷人事件不時發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加強無人機監管的呼聲一波高過一波。
監管日益嚴格
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崛起,推動了我國無人機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以大疆創新為代表的中國無人機企業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顯著增強,占據了全球領先優勢。不過,無人機安全事件頻發,不僅對公共安全、航空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同時也影響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此加強無人機監管已經迫在眉睫。
要想切實強化無人機監管,完善法律法規是第一步。2017年4月以來,我國相繼發布了《無人駕駛航空器專項整治方案》、《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實名制登記管理規定》、《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7-2018年版)》、《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從事經營性飛行活動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一系列政策規定,以細化各環節管理、健全標準體系。
除了法律之外,技術手段的完善也是重中之重。一方面,無人機制造廠商不斷普及電子圍欄等技術的應用,在源頭控制無人機的飛行范圍;另一方面,各國為及時發現、處置無人機,正加緊研發各種反無人機技術,如紅外、雷達探測和激光、物理攔截系統等。
隨著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完善,以及反制技術的增多,無人機監管形勢日趨向好,大規模無人機擾航事件沒有再度發生。當然,無人機安全問題并沒有完全絕跡,未來在繼續關注法律、技術這兩方面外,也需要重視解決在人才培訓、申請流程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市場面臨困境
雖然監管措施的落地,讓混亂的“黑飛”局面得以控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無人機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過,在短期內,監管力度的陡然加強還是對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施加了很大壓力,導致銷量持續走低。
業內人士指出,無人機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促使消費級無人機使用趨于有序,但是市場規模的增長受到了沖擊,許多公司的銷售額都出現了下滑,特別是一些中小型無人機企業,生存環境變得更為艱難。
目前,人們常見的民用無人機主要分為兩大類別,一是工業級無人機,二是消費級無人機。工業級無人機主要應用于專業領域,例如農業植保、消防救援等;而消費級無人機則主要用來航拍、自拍,更為常見,也是“黑飛”、擾航等事件中的主角。因此,相對而言,消費級無人機受到的影響明顯更大。
企業生存有新路子
面對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困境,相關企業該如何主動作為,尋找到一條新的光明道路呢?從監管政策和行業形勢來分析,主要有三個方向:
一是企業應主動對接國家政策要求,不斷通過升級技術、服務、營銷體系,來引導消費者正確使用無人機。同時要堅持走創新、質量發展之路,摒棄低端化、價格戰的舊有思維,利用差異化優勢突破市場瓶頸。
二是企業應“想顧客之所想”,通過為消費者提供操作技術、實名登記、空域申請等培訓,來解決他們對于“飛不好”、“不敢飛”、“怎么飛”的疑慮,用一站式服務等手段來增強消費者信心,最終回饋到公司的市場銷售上來。
三是企業可以轉變發展思路,不要拘泥于消費級無人機這“一棵樹”,積極向工業級無人機領域尋找新機遇。另外,也可以通過開拓無人機表演、無人機服務等新業務,來彌補無人機銷售的萎靡,甚至是獲取更大的市場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