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送貨(資料)
全球很多大公司普遍認為無人機快遞市場具有前景,他們也早早在該領域進行了布局,比如起步最早的亞馬遜,以及后來的谷歌、快遞公司DHL。而國內物流巨頭們,除了順豐之外,京東、菜鳥還有美團也都紛紛發力布局搶占市場高地,這一領域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
據金融之家早前報道,2015年3月,順豐與無人機研發公司極飛合作,在珠三角地區發力,以每天500架次的飛行密度,力推在山區、偏遠鄉村等農村市場的無人機速遞業務。但由于中國對無人機監管措施不明確,有些無人機測試被認為是“黑飛”。
2016年12月,電商巨頭亞馬遜在英國劍橋郡首次進行無人機試驗。而亞馬遜實為無人機送貨熱潮的最先發起者。2013年12月,亞馬遜首席執行官貝索斯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鐘》節目中承諾將用無人機投遞包裹,當時這一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五年過去了,盡管無人機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但貝索斯卻把寶押在了更接地氣的司機身上。且由貝索斯發起的名為Amazon Prime Air的無人機項目,受制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限制,遲遲沒有進行測試。
那么,無人機送貨,說到離做到還有多遠?實際上,在大規模無人送貨推廣之前,還存在很多困難。
首先物流無人機電池研發投入成本高,商用無人機的續航極限是45分鐘20公里,帶上貨物的話,飛10公里來回之后,就需要重新換電池或者充電,在復雜的飛行環境條件下,續航能力和能否做到零事故將考驗無人機的綜合能力。谷歌的Project Wing固定翼續航要長很多,但它沒法快速降落和起飛,只能在開闊地帶送東西,但居民們因Wing提供的無人機送貨服務而倍感困擾。
據悉尼晨鋒報報道,澳大利亞Bonython地區的居民們紛紛抱怨無人機在送貨過程中發出的噪聲不僅干擾人們休息,還嚇壞了附近的鳥類等生物,此外居民們擔心無人機上配備的記錄運輸路線的攝像頭,可能會泄露他們的家庭住址信息。
此外,即使是軍用技術也無法實現在城市里進行精準定位。且在無人機送貨過程中還要注意躲避其他無人機,就算所有的商用無人機都有互相通信的功能,能保證整體協作不相撞,但無法顧及一般的消費級無人機,仍然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其次,無人機送貨很可能危害公共安全。英國《每日郵報》援引專家觀點, 量產無人機都是在流水線上3D打印制造的,程序上很容易被重新配置和修改,還可能遭受黑客入侵的風險。且作為物流無人機,那么其荷載理論上什么貨物都可以運輸,包括燃燒裝置、爆炸裝置等。如果這些危險品出現在公共密集區域,后果不堪設想。
最后,在無人機送貨實現大規模應用前,還需經歷國家層面的長期監管。此前,美國在法律上禁止任何形式的商業無人機飛行,包括進行試驗性飛行都需要向政府提出申請,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才會破例允許其進行。據環球無人機報道,國內無人機應用范圍控制在500米以內,飛行高度一旦超過1000米即有可能危及飛機航線安全。無人機的大規模應用意味著需要申請大量航線,然而在目前情況下并不現實。
無人機市場的繁榮已經促使國內相關部門加速制定相關標準。澎湃新聞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為解決無人機立法問題,2017年由國家空管委牽頭,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制定《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推動無人機行業的飛行標準及合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