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古清月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希望
引入無人船技術助力檢察公益訴訟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了海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調研座談暨“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部署會,全國人大代表、空軍工程大學裝備管理與無人機工程學院講師古清月受邀參加會議,并接受檢察日報記者專訪,描繪了當高精尖科技遇到檢察公益訴訟,可能碰撞出的更加強大的力量。
記者:古代表您好,請問您是如何接觸到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對這項工作有哪些了解?
古清月:我接觸到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很偶然,是在2018年12月參加最高檢政治部組織的赴海南視察活動期間,當地檢察機關介紹了他們的公益訴訟工作。那是第一次了解到檢察機關這項職能。在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食藥安全受到威脅等社會公共利益被侵害時,檢察機關還可以代表國家提起公益訴訟,這是一項很好的制度。
我是山東威海人,從小生長在海邊,對海洋有著很深的感情。現在海洋大面積被污染,有的地方水體變黃,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威脅,“泉城”濟南的多處泉水也已受到污染。這次會議我也了解到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比如江蘇省灌南縣檢察院辦理的山東榮成偉伯漁業公司非法捕撈水產品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等,其他沿海地區檢察機關也都有采取措施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確實起到了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的作用。
記者:您從事的是科研工作,與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契合點在哪里?
古清月:海南視察期間,檢察機關講到了調查取證過程中使用的無人機等技術。我讀博士期間研究的是空中水下信號處理與通信,了解無人機、無人船與水下機器人的應用前景。這些技術非常適合支持公益訴訟工作。很多海上污染靠人工檢測或無人機等不一定能達到調查取證的目的,無人船、水下機器人可以更精準地幫助查找污染源等。
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存在調查取證難的問題,我們剛好可以提供技術支持。今年1月,我受邀參加了全國檢察長會議,期間就此與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進行了溝通交流,并邀請胡衛列同志與我們團隊負責人、西北工業大學王惠剛教授進行溝通交流,觀看了視頻演示,進一步了解這項技術。
記者:請您簡單介紹一下無人船等技術,以及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如何應用這項技術。
古清月:這項技術叫海洋無人智能感知系統,無人船、無人機、水下機器人協同配合,攜帶遙感裝置、激光雷達、聲吶等比較先進的設備。水下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進行水下檢測工作,我們可以通過近海、湖岸的指揮車發出操作指令,指揮無人機、無人船、水下遙控機器人進行水下檢測取證。
這項技術未來可能發展為純自主跟蹤檢測,水下機器人可以攜帶水下傳感器,根據水體污染物的濃度等,自主尋找污染源,甚至可以進行水下視覺探測,把排污口在水下的情況拍下來。
任何科技創新從技術到應用都需要時間,很高興能為檢察公益訴訟貢獻自己的力量。接下來,還需要根據檢察機關的實際需求作進一步調研、完善。
記者:馬上就是全國兩會了,您是否有準備相關的議案?
古清月:是的。最高檢十分重視代表聯絡工作,積極接納代表意見建議,促進檢察工作的發展,這也正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代表反映人民心聲,最高檢傾聽心聲,反過來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我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張軍檢察長的高度重視。今年1月,最高檢辦公廳和第八檢察廳專門派員赴西北工業大學走訪,參觀了我們團隊正在研發的無人船、水下機器人等軍民融合科技創新項目。經過前期充分溝通交流,我也正在醞釀相關的意見建議,準備在今年兩會提出來,助力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發展。“守護海洋”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們和最高檢合作的良好契機,我們要積極參與,努力抓住機會。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機會,讓科技在檢察公益訴訟中發揮更大作用。
(本報全媒體記者閆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