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植保無人機與農聯網思維的結合,能夠貫穿應用于農藥噴灑、視頻監控、地圖測繪等多個管理場景,使得噴灑的效率更高、更加均勻、更加安全,以及監控和測繪得更加精準,從而以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式取代傳統管理。
加速數字農業全面實施
眾所知周,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而我國向來是農業上的大國,卻始終不算農業上的強國。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加速向新時代邁進的背景下,為了讓農業水平緊跟上不斷前進的時代發展,讓現有農業擺脫小規模、分散化、粗放式的發展困境,應用新科技助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利用新技術打造智能、高效、可持續的農業生態,便成為了我國當前發展的重要任務。
數字農業發展成趨勢
眼下,我國農業發展正面臨著資源和需求不對稱的嚴重問題。
一方面我國只有18億畝的基本農田,卻需要養活全國14億及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口,這本身對我國的農業發展提出了巨大要求和挑戰。另一個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和需求在不斷增加,土地卻始終不會增長,如何利用固定有限的資源服務更多的人群以及需求,成為了未來我國需要思考和面對的重大難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業內專家一致認為,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是解決現有需求問題和拓展未來農業價值的關鍵所在。因為借助科技手段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作物和土地進行全面、動態、數字化的管理,能夠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質量安全、保護環境等目的,從而實現傳統農業的有效轉型與升級。
同時,數字農業的大范圍普及應用,也能帶動三四五線城市及更遠鄉村消費市場的崛起發展,通過對傳統人力農耕方式的改變解放更多農村勞動力,吸引更多農村年輕人,從而帶動農村發展和創業的活力,推動農村經濟的進一步壯大。
正是基于以上價值和作用,如今數字農業才逐漸成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與大方向。
無人機帶來農業革命
目前,隨著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數字農業技術的快速普及與應用,我國農業已經初步實現了“耕、種、收”三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只是在“管”一環節之上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我國要想實現農業發展的全方位變革,還需要利用植保無人機來突破農作物的管理瓶頸。
因為對于農業管理環節來說,植保無人機毫無疑問能夠發揮科技賦能的顯著優勢。植保無人機與農聯網思維的結合,能夠貫穿應用于農藥噴灑、視頻監控、地圖測繪等多個管理場景,使得噴灑的效率更高、更加均勻、更加安全,以及監控和測繪得更加精準,從而以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式取代傳統管理。
在2018年,國家已經將植保無人機列為農業農村的十大新裝備之一,對其在農作物管理方面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肯定和鼓勵。同時,從2017年開始國家和地方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植保補貼和政策,大力推動植保無人機的宣傳、普及與落地應用。無人機所帶來的農業革命正通過政府政策的加持而不斷發酵。
而在實際應用中,我國植保無人機的作業面積還只占到全國整體面積的5%左右,相比于日本等前排玩家差距不小,這既意味著我國植保無人機的發展尚不夠完善,同時也代表著未來還有巨大市場空間。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的體量還很巨大,相信只要給與一定時間,植保無人機的商業價值一定能夠變現。
潛力變現需做到這些
那么,要想將植保無人機的潛力變現,我國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哪?
首先是要打破植保無人機的“高大上”形象,讓其能夠更快速和廣泛的落地。對于普通農村農業人來說,現在的無人機價格還過于昂貴、操作維修還過于復雜、所帶來的收益還過于小,這些都影響了他們對無人機的選擇和信賴。因此,只有讓植保無人機更加“平易近人、簡易上手”,人人可用、人人愿用,才能推動無人機產業的更加成熟。
其次是要加強無人機人才建設和標準管理。當前我國無人機市場上專業飛手還很欠缺,相關應用規范還不完善,這導致了無人機在應用過程中易產生“擾航、黑飛、竊取隱私”等諸多副作用,從而影響無人機的普及應用。因此,只有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提高飛手專業素養;制定相關應用規范,提升飛行管控能力,才能促進無人機應用的更加深化。
總而言之,植保無人機的市場發展和商用前景十分廣闊,我國要想加速植保無人機的普及應用,推動無人機產業的深化發展,政府宏觀調控是一方面,此外企業、行業和個人也需要付出各自的努力。只有所有主體共同注力,我國植保無人機和數字農業的發展才能邁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