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全球海軍當中,如果談論起艦載無人機,美國海軍無疑最具備發言權。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海軍就開始了早期的艦載無人直升機的研發嘗試。在1950年左右,美國海軍啟動了DASH反潛無人機的項目。雖然該項目成果DH-50艦載無人直升機在當時并未正式列裝,但該項目對于美國海軍奠定使用無人直升機的觀念卻產生了影響深遠。
艦載無人機主要分為直升機和固定翼機,然而當時美軍雖然起步早,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很偏科,即只重視艦載直升機而不是固定翼無人機。
在剛剛入門艦載無人直升機之后,美國迅速陷入了越南戰爭。在此期間,因為整個美國都在忙于戰事,艦載無人機的所有研發腳步也都被迫放慢。直到1984年,當美國重回會到這一領域,才發現昔日不起眼的以色列居然裝備了最新的MK-3馴犬固定翼艦載無人機,而且該機在偵察方面效費比極高。
回頭一看,美國自己國內卻沒有什么相似的裝備研發經驗,于是決定放下面子引進。隨后,美國率先在關島號兩棲攻擊機艦上,開始裝備以色列制造的MK-3無人機進行裝備探索。
而在發現該飛機具有良好的抵近偵察和監視功能之后,美國海軍甚至開始為衣阿華戰列艦配備馴犬的改進版本先鋒無人機,并在隨后讓其參與了海灣戰爭。
當時先鋒無人機主要是為海軍的炮火射擊提供彈道修正,同時偵察和指引岸上目標。戰爭期間大約出動了300架次,損失不到17架,但是點亮了眾多高價值的軍事目標。因為出色的表現,在戰后也得到了軍方的一致點贊。
因為太過好用,即使在衣阿華封存之后,這批無人機還被轉移到了其他的兩棲艦艇上繼續使用,并被命名了一個全新的美國式編號:RQ-2。而更先進的RQ-5隨后也被美國從以色列手里買來生產授權,廣泛的裝備在美國海軍。
然而,美軍隨后把固定翼艦載無人機玩出了新高度:承擔攻擊任務。
2007年,當時一架掛載著GBU-44的RQ-5成功摧毀了一個位于伊拉克境內的恐怖組織基地。過去只有陸基無人機能帶導彈,海軍的無人機也能帶導彈攻擊目標,因此,RQ-5搖身一變,不但成為了一個具備攻擊能力的機種,也讓美軍開始明確了艦載無人機到底該如何發展的具體思路。
從此之后,美海軍的艦載無人機研發就開始更加系統和分化:艦載無人直升機體積小,輕便靈活,可以朝著多適應能力方向發展,或者專業反潛;而艦載固定翼無人機因為具備載荷優勢,體積龐大,往往只能在航母或者兩棲艦上活動,便開始向專業的攻擊機,加油機方向發展。前者的代表如今是MQ-8C,而后者則為前不久服役的MQ-25。
本來這一標志中還應該有X-47B,但此前一直被外界看好的X-47B艦載戰斗機在2016年卻突然宣布下馬,甚至連局座都為之惋惜。局座說,X-47B的下馬是因為性能太強可能搶了飛行員的飯碗。
當然現在看來,或許也因為美海軍的XQ-58A等新一代的隱身無人僚機已經日趨成熟。而X-47B固然先進,但可能不具備與海軍F-35C打配合的僚機功能。
而在艦載無人機領域,中國的發展并不慢。去年,中國曝光了HK5000G艦載無人機。這款無人機能折疊放在航母上,為航母提供偵察。但從外形上看,還不具備強大的隱身性。而在前不久的阿布扎比防務展上,SG-60艦載無人機也曝光,它能裝備普通的驅逐艦和護衛艦。
而除了外形,隱身等之外,未來艦載無人機的核心競爭點之一還包括人工智能。因為中國已經有了隱身技術,將其用于艦載無人機或許只是時間問題。而無人機未來是否先進,可能更多地取決于該機的人工智能水平。
從近期美國發展的無人機也好,或者是反艦導彈也好,都能不約而同看出,美軍非常強調在飛行員不過多干預的情況下自主運行,即發展能自主決策的強人工智能水平。例如早在X-47B研發時,美軍就設想讓這款無人機能夠在輸入目的地的情況下,自己選擇航路,自動在航母上起降,并自動攻擊選定的目標,人只需要勾選確認攻擊目標即可。而這種趨勢顯然是非常前瞻性的。
在目前全球范圍內,只有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平分秋色。
一個國家人工智能水平的高低往往取決于三個層面:人才,設備和基礎設施。中國雖然在專業設備的研發上稍弱于美國,但在基礎設施和人才儲備上可以說和美國不分伯仲。顯然,誰能率先發展出更強大的人工智能,就能在艦載無人機領域更勝一籌。如果中國有了超級人工智能,第一強大的艦載無人機就可能不再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