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政府與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飛行器科技企業億航智能達成戰略合作,廣州成為億航智能在全球的首個空中交通試點城市。據悉,廣州與億航智能將圍繞城市空中交通(UAM)領域的載人級自動駕駛飛行器(AAV)、無人機指揮調度中心、無人機物流等應用展開深入合作。
未來,廣州將打造為中國首個、國際領先的“空中交通智慧城市”,“打飛的”不再只是空談。同時,這也加深了無人機的應用,進一步擴大應用場景。無人駕駛飛機簡稱“無人機”,英文縮寫為“UAV”,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或者由車載計算機完全地或間歇地自主地操作。
無人機按照應用領域的不同可以將無人機分類為軍用無人機與民用無人機,其中,民用無人機可以進一步分為工業級無人機以及消費級無人機。按照技術特征分類,無人機可分為固定翼無人機、多旋翼無人機、無人直升機和復合翼無人機。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自2012年以來,美國無人機交易占全球份額的65%;中國位居第二,為5%;其次為澳洲,加拿大和英國,占4%;法國無人機交易的份額低于3%。
其中,民用無人機憑借著易部署、安全、便捷等特點,不僅能在消費層面上,提供航拍、競技等娛樂活動,同時在工業層面上能提供數據采集,運輸物品的功能。目前,無人機主要應用領域為能源、農業、警用、基建、救災、商業、醫療以及個人使用。據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銷售規模達到24億元。隨著無人機應用領域的逐漸擴大,無人機市場需求逐漸提升,2018年突破100億元大關達134億元。國內民用無人機市場潛力十足,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或超20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此外,隨著無人機產業鏈配套逐漸成熟、硬件成本曲線不斷下降和市場價格的降低,無人機市場關注度持續攀升,消費級無人機的客戶群體從小眾拓展至大眾,客戶規模呈現指數級增長。
消費類無人機、商用無人機和政府無人機是拉動無人機行業增長的三大類。預計2021年,消費無人機出貨量將達到2900萬架,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1.3%。同時,企業無人機出貨量將達到805000架,五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51%。
無人機行業發展預測
全球無人機市場快速發展,中國市場迎來發展機遇,布局其中的步伐并不為其而停止。目前,中國無人機行業主要業消費級無人機為主,但商業無人機也正在被看好。
工信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40%以上。到2025年,民用無人機產值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速25%以上。產業規模、技術水平、企業實力持續保持國際領先勢頭,建立健全民用無人機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及產業體系,實現民用無人機安全可控和良性健康發展。
未來,我國無人機行業發展預測如下:
(1) 大力開展技術創新
企業應該與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圍繞民用無人機動力系統、飛控系統、傳感器等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突破實時精準定位、動態場景感知與避讓、面向復雜環境的自主飛行、群體作業等核心技術;開展小型化通用化載荷設備、高集成度專用芯片、長航時大載重/混合布局無人機研制。
(2) 拓展服務應用領域
企業應加快民用無人機行業應用基礎設施、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技術應用交流平臺、新技術演示驗證中心等,推進民用無人機在農林植保、物流快遞、地理測繪、環境監測、電力巡線、安全巡查、應急救援等行業領域創新應用。推進人工智能在民用無人機領域融合應用,加快提高民用無人機娛樂性及智能作業水平,支持開發多樣化衍生產品和服務。加快民用無人機租賃、保險、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拓展民用無人機在文化、教育等領域應用。
(3) 推進管控平臺建設
研究制定民用無人機數字身份識別規則、技術方案,實現“一機一碼”;引導企業通過加裝通信模塊、飛控軟件升級、預留接口或采用國家制定的統一傳輸協議等技術手段,將產品納入國家統一管控;利用移動通信網絡、廣播式自動監視系統或衛星通訊等方式,實現民用無人機可識別、可監視、可管理。加快建設基于民用無人機身份識別和飛行狀態的國家級管控平臺,建立安全防護體系,強化管控平臺自身安全保障能力。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4年中國無人機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