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對于無人機新科技的應用一直在世界前列,如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臺風洪水研究中心就成立了無人機團隊,以無人機取得臺風的研究資料。然而今年初臺風洪水研究中心遭整并,連帶無人機計劃也一并告吹。前臺風洪水研究中心主任李清勝表示遺憾,同時認為無人機觀測臺風是低成本又合適的方式。
曾深入暴風圈取得臺風數(shù)據(jù)
臺灣臺風洪水研究中心于 2011 年成立,于 2017 年該中心發(fā)展的無人機計劃,于無人機上搭載風速、風向、溫度、濕度、氣壓、海表輻射溫度等傳感器,曾成功深入臺風天鴿暴風圈來回約兩百公里,探測得強風數(shù)據(jù),有助中央氣象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單位對臺風暴風半徑及臺風強度等重要信息進行分析。不過去年臺灣立法院在審查相關預算案時決議,將性質功能類似的法人中心作出整并,臺風洪水研究中心于去年 12 月 31 日遭撤裁,整并到科技部國家災防中心,僅少數(shù)研究人員并入災防中心。而且據(jù)悉無人機計劃亦已暫停,無人機則由儀科中心規(guī)劃作其他項目使用。
應用在 無人機計劃 中的機體
無人機比氣象觀測機成本低
前中心主任,亦是臺大大氣系教授李清勝表示,無人成團隊成立不易,當作籌組無人機團隊時更派員往澳洲受訓,剛組建好就面臨解散實在很可惜。他表示使用P3型氣象觀測機來觀測臺風,費用一小時 30 萬,使用無人機的話油錢不到一萬元,成本無疑低得多,而且在臺風接近臺灣時,臺風接近臺灣時,取得暴風半徑和強度等第一手數(shù)據(jù),對于政府作強臺防災,以及判斷臺風假的需要來說,都有相當?shù)闹匾浴?/p>
加強風災害預警
據(jù)自由時報報道,科技部表示今年將會新增極端氣候情況下的臺風災害預警技術研究,當中包括建設雷達、臺洪災害模擬、以及智能化氣象大數(shù)據(jù)預警系統(tǒng)等,藉以提升臺風與水的觀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