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樞密院十號】;
為了探究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的進展,外界可謂是挖空心思。這不,香港《南華早報》7日就從一篇學術論文中發現了“中國正在研制高超音速無人機”的“證據”。
報道稱,近年來中國和俄羅斯不但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接連取得突破,并且越來越有興趣將這些技術應用于無人機領域。然而與“發射后一去不回”的導彈相比,高超音速無人機、特別是軍用高超音速無人機要安全地返回地面就是難題了。

這是由于現代飛機依靠電腦軟件來尋找最佳下降路徑,如果降落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人類飛行員還可以進行干預。然而,高超音速無人機降落時的速度過快,特別是戰時復雜環境下,“即使是最先進的飛控電腦也難以及時規劃合適的路線”。因此國外專家建議通過“提高機載電腦的計算能力”來解決高超音速無人機的降落問題恐怕行不通,必須另辟蹊徑。
報道稱,解放軍空軍專家在專業雜志《戰術導彈技術》發表的論文顯示,“他們根據高超音速無人機的機密模型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改進”。

該論文還提到,讓高超音速無人機以安全速度降落,需要提前關閉發動機滑行很長距離。根據計算,當無人機在3萬米高空以 5 馬赫速度飛行時,它需要滑行超過200公里才能降落在跑道上,而且與普通飛機發動機不同,“高超音速無人機的發動機無法重新啟動,這種缺乏受控動力的情況增加了著陸的復雜性”。
在《南華早報》看來,這就證明“中國的確存在高超音速無人機計劃。事實上,先前就已有相關的衛星照片流傳,但具體細節尚未公開。目前也不清楚,該論文涉及的無人機究竟是已經服役,還是處于研發狀態”。
《南華早報》提到的高超音速無人機明確指向軍用型號。該報道稱,2019年國慶閱兵式上公開展示的無偵-8型無人機就是解放軍在相關領域的嘗試結果。“它被普遍認為是超音速無人機,但是否屬于高超音速仍然未知”。
為證明高超音速無人機的軍事潛力,報道還引用一名解放軍專家去年的學術報告稱,“高超音速無人機或許能用來對付美國的F-22和F-35等隱形戰機”。該專家認為,在近距離空戰中,隱形技術是多余的,任何隱形戰機在發射導彈或投下炸彈后,都無法繼續隱藏自己。雖然F-22完成攻擊任務后,能夠以兩倍音速的最快速度撤離,但“中國防空系統部署的高超音速無人機能在幾秒內就追上它”。
然而就憑借這些純學術探討的只言片語,就得出結論說“中國正在研制軍用高超音速無人機”,實在是過于輕率。目前高超音速領域還存在大量沒有解決的技術難題,各國專家都在展開相關研究。如果將中國嘗試解決這些技術難題的任何嘗試都解讀為“發展軍用高超音速武器”,聯想能力未免過于旺盛了。


中國民用高超音速客機設計圖
事實上,中國并沒有掩飾發展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意圖——早在2017年中央電視臺就在《還看今朝——喜迎十九大特別節目》提到,“我們正在研制5倍以上聲速的民用載人航空器,能把北京到紐約變成‘國內旅行’”。《南華早報》7月也報道稱,中國正在研制的高超音速客機預計將在2035年可以搭載10名乘客,在1小時內飛抵全球任何地方。
看看,中國正在發展的這些造福人類的民用高超音速飛行器,難道它就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