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4月15日,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網站轉發Defense One網站的長篇評論文章,題為“Russi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oom May Not Survive the War”,作者是CNAS技術與國家安全項目兼職高級研究員塞繆爾·班德。評論指出,制裁和人才流失對俄羅斯高科技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影響可能會持續多年。文章強調,俄軍對未來高科技戰爭的憧憬與今天實際的戰爭行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以下是該評論文章的第一部分。
去年是俄羅斯軍事和民用人工智能工作忙碌的一年。莫斯科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資金,而俄羅斯民間就本國在更大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展開了辯論。但始于2月的俄烏沖突以及由此產生的制裁使其中的一些努力停止了——并且俄羅斯能挽救多少并繼續取得多少人工智能進步也出現了疑問。
自從普京在2020年新的《國家軍備計劃》中稱贊機器人戰斗系統取得進展以來,俄羅斯國防部一直高度關注人工智能。根據公開披露的一些信息,最近1年我們更多地了解了俄軍對人工智能的關注。
但自俄烏沖突以來,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一直很平靜。除了廣泛使用無人機進行偵察和目標捕獲以及只展示了掃雷機器人(所有這些都是遠程控制的)之外,沒有明顯證據表明俄軍在C4ISR或決策方面使用了人工智能,而是企圖抹黑烏政府而不止一次地公開深度造假。考慮到烏克蘭人目前在數據分析中對人工智能的使用情況,這并不意味著在俄烏沖突中沒有使用人工智能——但俄羅斯開源媒體對這項技術明顯缺乏更廣泛的討論。
俄軍對未來高科技戰爭的憧憬與今天實際的戰爭行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2021年1月,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部軍事學院院長弗拉基米爾·扎魯德尼茨基上將寫道,無人駕駛和自主軍事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武裝沖突所有領域的“機器人化”以及機器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對俄武裝力量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產生最大的中期影響。俄羅斯國防部的其他軍事專家也討論了這些新興技術對俄軍和未來力量平衡的影響。俄羅斯繼續升級和更換蘇聯制造的系統,這是俄國防部從“數字化”(具有現代信息技術的C4ISR武器)到“智能化”(廣泛采用能執行類似人類創造性思維功能的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俄羅斯的“陸軍2021”會議詳細介紹了這些以及其它方面的發展,人工智能是戰術和戰略層面C4ISR的關鍵要素。
與此同時,俄軍開發人員和研究人員致力于多個人工智能賦能的機器人項目,包括“標記”概念無人車以及它與無人機的自主集群作戰。
到2021年底,俄羅斯負責軍事技術出口的國家機構甚至宣布計劃在今年向潛在客戶提供帶有人工智能要素的無人機、機器人和高科技產品。該機構強調,這些裝備旨在增強防御、邊境保護和反恐能力。